2024年人際-心理動力團體培訓第二階工作坊7月場(含互帶組、觀摩組)

講師介紹:

吳秀碧教授

學歷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博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瑞佛校區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士

實務工作
從事團體輔導、團體諮商與治療之教學、研究、訓練,實務及推廣工作等超過四十年。
擔任多項政府和民間機構委員與顧問,為臺灣極為資深的團體諮商與治療領域學者。

經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
亞洲大學心理系專任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班團體諮商課程兼任教授
國立暨南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博士班團體諮商課程兼任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團體諮商課程兼任教授
臺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創會暨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長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理事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監事
擔任臺灣輔導與諮商多個重要相關學報之編輯委員與審查委員

榮譽
榮獲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2004年頒授木鐸獎
榮獲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8年頒贈終身成就獎


國際交流
美國田納西州立奧斯丁彼大學諮商心理學系客座講座(2000年)
擔任三屆美國ACA出版的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Work編審委員
馬來西亞總董會特聘講席,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和新山、中國大陸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師範大學兩機構附設培訓機構,教授團體諮商課程及帶領相關工作坊

 

 

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模式介紹

 

    每個人自出生之後,便在家庭的人際環境當中,不知不覺地不斷形塑了個人的人格,也形成和創造了個人內在的心理世界。這個心理世界,被學者稱為「工作模式」(Parkes, 1971)或「假設世界」(Janoff-Bulman, 1992),是個人據以了解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並據以作出反應行為。因此,英國學者Foulkes, S. H. 認為團體諮商與治療的改變歷程,可以視為一個與我們個人在家庭社會化相反的歷程。在團體的真實、真誠、溫暖、支持和關愛的關係中,個人可以安心的自我試探、自我省思和嘗試新行為,而獲得自我成長或改變。

    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的創始人吳秀碧教授,是根據從事團體諮商與治療的研究、教學、培訓與實務等工作,達40年之久所發展的一個諮商與治療團體的模式。這個模式最大特色,蘊含了華人文化的「一元論」哲學觀和家族主義的元素。由於家庭是個人生活和成長的第一個團體,因此相信家庭團體的人際環境對一個人人格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相信個人的人際行為,是由「成於內,而形於外」所顯現的個人性格和人際特徵。所以,治療方法,除了改變個人的人際型態和人際行為,也重視個人內在世界的轉化與修復。因此,人際-心理動力模式可以處理個人人際問題,也能照顧個人內在需要,滿足不同需求的當事人。

    自1970年代起,諮商團體被美國學者認定為與心理治療團體一同歸類為治療團體的一種。而這種團體諮商,必須有特定的理論為依據,且主要為非結構式諮商團體,方具有療癒的(therapeutic)功能,可以協助非精神病患或有長期適應困難的正常人。因此,對於在校的學生、社區的民眾和需要心智健康諮商(mental health counseling)的當事人等之用途很廣。本學會推動的團體諮商工作坊,主要在培訓人際-心理力動團體諮商的領導者。由於這個模式,除了內、外兼具的治療方法,也從人際心理學具體提出團體凝聚力的定義和團體階段發展的原理,使受訓的帶領者明確知道各階段的領導任務和策略,而能夠有效的學習非結構式團體歷程的催化,減少個人摸索的時間。

    本學會在工作坊培訓方法的設計,重視專業倫理、績效與經濟。參考2000年起美國Association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 Work(簡稱ASGW)制定的核心訓練準則,受訓者必須先參加至少20小時的體驗團體作為成員的經驗,然後才在督導下學習領導實作的經驗。其次,本學會尚採取梯階式培訓方式,以協助受訓者逐步由生疏至熟練,由新手成為熟手的學習歷程,因此學習績效事半功倍。尤其,本學會考量心理諮商專業倫理,參加體驗組的成員將一律使用假名,不過若受訓者本人在課外願意告知他人真實姓名不受此限。此外由於帶領團體的受訓者,尚不具帶領本諮商團體的最低標準能力,因此培訓過程一律採取現場督導方式,以防範團體成員的風險。

    最後,本學會的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工作坊,旨在培養帶領非結構式團體的心理工作專業能力。專業心理諮商師和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社工師如果能夠駕馭非結構式治療團體,便能夠知道在必要時如何正確有效使用結構式團體。所以,若對於非結構式團體諮商與治療方法有興趣者,我們非常歡迎你來參加本學會的團體諮商工作坊。
 

 

、培訓方式

  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培訓課程,共分為三階段的培訓方式,且本訓練課程是梯階式課程,任選一階,可能會使自己的學習混亂,所以必須逐階循序學習。

  本次第二階工作坊包括二組不同學習方式,為:(1) 「觀摩組」:已完成體驗組之訓練,準備參加第二階工作坊或第三階工作坊的受訓者,透過觀摩與解說學習領導諮商團體;(2)「互帶組」:將由同一個團體的受訓者交互帶領與觀察自己的團體,以提升觀察能力,並將觀察所學再進入團體實作。       

「互帶組」學習目標:

  1. 旨在協助受訓者學習展開非結構式團體第一次聚會的程序,以及各次團體和最後一次團體的開始與結束技術。此外學習建立治療關係和催化團體凝聚力發展的技巧,體認團體中個體、人際和團體整體等三個層面的現象,知道團體動力的變化與運作,並學習各個階段的介入任務和策略。
     

  2. 獲得本訓練課程第三階段的參訓資格。

 

「互帶組」學習方式:

  1. 由於從團體初學者能力限制和專業倫理的考量,在此階段採用同儕團體訓練的方式,即受訓者兼具團體帶領者和團體成員兩種角色。由參加的受訓者組成小團體,並在督導之下輪流學習帶領團體。如此,一方面可以降低個人帶領團體的焦慮;另方面可以透過作為帶領者、觀察者和成員等不同角色的交替,從不同角色體驗自己所帶領的團體之動力,並從真實經驗分享,相互討論與研究,以學習帶領者的介入和團體動力的關係,提升選擇適當的介入時機和技術的能力。

  2. 學習協同領導(co-leading)。協同領導,是一種兩名領導者的角色和功能相同的相輔相成的領導方式,並不是一般人常用的分工領導方式或輪流領導方式。

  3. 學習方法,包括現場督導方式的指導與示範,以及受訓者演練、相互觀摩學習,以及討論等。

 

「互帶組」招收對象:

  1. 必須已經參加過本學會培訓第一階「體驗班」,或第三階精進班「體驗組」至少一次,或已參加過第二階「交互領導班」工作坊,而想再訓的學習者。

  2. 助人相關領域 (心理、輔導與諮商、社工、臨床心理)等實務工作者。
  3. 有興趣學習非結構式團體諮商帶領者,包括相關科系研究生。

 

「觀摩組」學習目標:

  1. 由觀摩和聆聽督導解說,學習和領悟促進團體凝聚力的方法與技術。

  2. 由觀摩和聆聽督導解說,提升對於團體個別成員表達和互動行為的理解。

  3. 由觀摩和聆聽督導解說,學習和領悟創造團體治療環境的方法與技術。

  4. 由觀摩和聆聽督導解說,學習和領悟關鍵時刻的掌握和運用。

  5. 由觀摩和聆聽督導解說,學習和領悟團體整體的現象,及學習介入的技術。

  6. 獲得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訓練課程第二階段(已經完成第一階體驗學習者)或第三階段(已經完成第二階培訓者)的學習資格。

 

「觀摩組」學習方式:

  在現場同步觀摩他人帶領團體與聽取督導者解說,以便學習辨識個別成員人際型態和互動特徵,個人與團體的關係,以及團體動力現象。此外從Foulkes的系統論和Bion對團體為一體(group as a whole)的理論,解說團體動力現象,及領導者介入應有的適當選擇,並可立即提問,以便與事前閱讀書本的知識相印證。

 

「觀摩組」招收對象:

  必須至少參加過本學會人際-心理動力團體培訓第一階「體驗班」培訓者,或第三階精進班「體驗組」的受訓者。

 

 

參、上課時數和日期:4天(共24小時)

2024年7月27-29號日間09:00-16:30(星期六-星期一) 共3天,27與28號晚間 18:00-21:00(共24小時)。

 

肆、各組招收人數、報名資格與課程費用

 

項目
 

互帶組
 

觀摩組

預計人數

12
 

8

報名資格

1.必須已經參加過本學會培訓第一階「體驗班」,或第三階精進班「體驗組」至少一次,或已參加過第二階「交互領導班」工作坊,而想再訓的學習者。
2.諮商與輔導、臨床心理、社工、工商心理或其他相關系所畢業或研究生。

3.有興趣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與成長,並增進人際敏察力的朋友們

必須至少完成本學會人際-心理動力團體培訓第一階「體驗班」或第三階精進班「體驗組」至少1次的學習者。

參加資格

同報名資格

同報名資格

公告錄取

公告並通知之後繳費即錄取

報名繳費即錄取

費用(原價)

8500

8000

費用(優待)

會員7500元

會員優惠價7000

 

伍、主辦單位: 台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陸、活動地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明德館 

柒、報名網址: http://www.tgct.org.tw/sign_up.php 


相關檔案: 無

相關網址:  

閱覽次數: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