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傑出研究獎 line

喪寵飼主參與「意義重構模式支持性團體」之成效研究
陳靜平、簡巧欣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一、研究目的
現代人飼養寵物的情況越來越普遍,2017年全台的家犬共有177萬7200餘隻、家貓共有73萬3200餘隻(動物保護資訊網,2018),已辦理寵登歸戶共有86萬2500餘戶,且數量集中於六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9);更有趨勢調查公司利用大數據追蹤推測,預估台灣將於2020年出現黃金交叉:全台犬貓的數量將超過15歲以下的孩童數,讓「毛小孩」正式取代「小小孩」,未婚、單身、高齡者以飼養寵物的方式滿足陪伴與情感需求(謝明彧,2018)。
研究顯示,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The human-animal bond)影響著飼主對寵物過世的哀傷程度,當人與動物有個強烈的連結時,喪寵所導致的悲傷程度並不亞於親屬的死亡(Eckedd, Barnett, &Jett-Dias, 2016)。喪親者的支持性團體被廣泛地於醫院、非營利組織中舉辦,且皆已證實具有良好的成效,但針對寵物飼主的服務仍屬少數,許多飼主遭逢喪寵之痛多無處宣洩,因此,研究者嘗試利用團體諮商的方式為喪寵飼主提供情緒支持與悲傷輔導,並了解活動設計對成員的影響程度。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之團體採結構化之支持性團體,團體為期六次,每次兩小時;參與者為六位喪寵超過半年以上之飼主,為充分評估團體的成效,使用量化及質化之混合研究方法,量化採準實驗法前後測單組設計,以「哀傷與意義重建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利用無母數分析前後分數的差異,了解團體改善哀傷程度的效果;質化的部分則是以兩位觀察員所提供的團體歷程紀錄作為分析資料,從觀察員的觀點了解團體帶領者與團體設計如何讓成員改善哀傷程度及重構失落事件的意義。
 
三、研究發現
進行無母數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後發現,成員經過六次的支持性團體後,哀傷程度降低且量表各項因素之分數均有增加,然僅有「持續的連結」達顯著水準;但從質化資料發現,因活動設計讓成員抒發曾遭受之「被剝奪的哀傷」使其藉著團體將悲傷情緒一般化,不再掩飾或刻意忍耐,且透過彼此回饋減低原有的愧疚感與匱乏感,也改變原本對哀慟事件迴避的態度。
 
四、研究結論
    本研究欲探討團體諮商對於喪寵飼主悲傷輔導的成效,研究發現經過六次團體後,喪寵飼主的哀傷程度降低,且乃利用加深與逝者的連結,並非藉由遺忘來忘卻憂傷;且成員藉由書寫整理與寵物生活的過往經驗,提升其對生命意義的不同體會,獲得面對失落的力量。然重構死亡事件對生者來說需要時間醞釀,需要藉由團體的支持才能以多元、更正向的觀點來面對失落,故建議團體次數至少為八次,以八至十二次尤佳。
 
 
關鍵字:意義重構模式、喪寵飼主

論文全文:

 
運用REBT取向團體諮商於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家庭暴力預防成效研究
江文彬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 研究主題與目的
我國於201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擴大將目睹兒納入保護扶助的範疇,凸顯目睹兒除開始受到重視。而於2001年學者沈慶鴻便以代間傳遞觀點探討目睹家庭暴力對兒童的代間傳遞影響,因此為預防家庭暴力的代間傳遞,我國學者洪素珍(2003)針對目睹兒提出三級預防的概念,其重點在於「預防勝於治療」,同時國內實務工作者楊雅華與郁佳霖(2012)也提到從預防更寬廣的角度的來看,家庭暴力可於校園內進行教育性團體,而Cohen, Mannarino和Iyengar(2011)以創傷為焦點的認知行為治療研究中,發現對於運用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睹兒具成效,而在我國目前的研究中,以認知行為取向作為家庭暴力預防之目睹兒研究十分有限。因此研究者選定高風險家庭熱點區域之公立小學,提供以REBT為取向之家庭暴力預防的教育團體方案。期待目睹兒能透過團體有更多機會學習家庭暴力辨識與學習自我安全保護,以及情緒的覺察與調適,提供情緒支持力。
 
  •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團體為結構化的認知行為取向教育性團體,團體為期七次,每週進行120分鐘,並透過立意取樣,以9位9-12歲目睹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資料的收集分為量化的第一次與最後一次團體進行前後測家庭暴力知識測驗卷資料,其中題目類型包含家庭暴力型態辨識、求助與因應方式、目睹兒類型、目睹兒少身心影響、家庭暴力的迷思。質性的研究資料,以團體單次回饋單、團體最後一次總回饋單、團體紀錄表等研究資料進行分析。
 
  • 研究發現
家庭暴力知識測驗卷資料中第一次測驗得分最低分為57.5、最高分為85分、中位數為70、平均分數為69,而最後一次測驗得分最低分為75、最高分為100、中位數為86、平均數為86,從測驗分數則能發現有所提高。而從單次回饋表中成員對活動滿意度1-10分給予評分之平均分數為8分,並多呈現以晴天或彩虹圖呈現自我心情,反應出成員在參與團體過程有正向經驗,同時在質性資料中發現,團體成員於第2次團體開始能闡述目睹經驗與情緒,而於第五次團體凝聚力成熟,且已有5位成員能分享目睹經驗,有較深揭露,且成員能夠專心傾聽,給予情緒上支持。
 
  • 研究結論
本研究欲探討REBT為取向團體諮商中,對目睹兒家庭暴力預防的成效,從本研究中可發現,透過REBT為取向的團體諮商,讓目睹兒可對家庭暴力型態辨識、求助與因應方式、目睹兒類型、目睹兒少身心影響、家庭暴力的迷思能有所提升,團體過程讓目睹兒可闡述自我目睹家暴經驗,代表團體有提供目睹兒情緒支持力。綜合而論,本次研究透過REBT為取向的團體諮商,能回應到團體期待。唯獨本次團體為短期團體,仍需進行追蹤,因此建議可在團體結束後進行追蹤,或進行焦點團體,以瞭解團體持續的影響,或蒐集學校老師或兒童主要照顧者的回饋,可得較正確之結果。

關鍵字:目睹兒、家庭暴力預防、教育性團體  

論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