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工作坊簡介
 
  我們每個人自出生之後,便在生活的人際環境當中,不知不覺地不斷形塑了個人的人格,也形成和創造了個人內在的心理世界。這個心理世界,被學者稱為「工作模式」(Parkes, 1971)或「假設世界」(Janoff-Bulman, 1992),是個人據以了解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並據以作出反應。因此,英國學者Foulkes, S. H. 認為團體諮商與治療的改變和治療的歷程,可以視為一個與我們個人在家庭社會化相反的歷程。在團體的真實、真誠、溫暖、支持和關愛的關係中,一個人可以安心的自我試探、自我省思和嘗試新行為。


  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的創始人吳秀碧教授,是根據從事團體諮商與治療的研究、教學、培訓與實務等工作,達40年之久所發展的一個諮商與治療團體的理論。這個模式最大特色,蘊含了華人文化的「一元論」哲學觀和家族主義的元素,因此相信家庭團體的人際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同時也相信個人的人際行為,是由「成於內,而形於外」所顯現的個人性格和人際特徵。所以,治療方法,除了改變個人的人際型態和人際行為,也重視個人內在世界的轉化與修復。其次,華人最怕,也常採取迴避的人際衝突之糾結,也可以在團體的衝突中,探討衝突的原因與學習解決策略。


  自1970年代起,諮商團體被美國學者認定為與心理治療團體一同歸類為治療團體的一種。而這種團體諮商,必須有特定的理論為依據,且主要為非結構式諮商團體,方具有療癒的(therapeutic)功能,能協助非精神病患或有長期適應困難的正常人。因此,在學校的學生、一般社區的民眾和心智健康諮商(mental health counseling)的當事人等對象的用途很廣。本學會推動的團體諮商,主要在學培訓人際-心理力動團體諮商的領導者。由於這個理論,除了內、外兼具的治療,並從人際心理學具體提出團體凝聚力的定義和團體階段發展的理論,使帶領者明確知道各階段的領導任務和策略,而能夠有效的學習非結構式團體歷程的催化,減少個人摸索的時間。


  本學會在工作坊培訓方法的設計,參考2000年起美國ASGW制定的核心訓練準則,受訓者必須先參加至少20小時的體驗團體作為成員的經驗,然後才在督導下學習領導實作的經驗。其次,本學會尚採取梯階式培訓方式,以及現場督導,以協助受訓者逐步由生疏至熟練,由新手成為熟手的學習歷程,因此學習效能事半功倍。


  最後,本學會的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工作坊,旨在培養帶領非結構式團體的心理工作專業能力。專業諮商心理師和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社工師如果能夠駕馭非結構式治療團體,也就能夠有效使用結構式團體。所以,若對於非結構式團體諮商與治療方法有興趣者,我們非常推薦你來參加本學會的團體諮商工作坊。